最後更新於 2025/07/11
銀杏(Ginkgo biloba)在眾多的保健品中,始終是腦部與循環健康領域的熱門選擇。許多人認識銀杏,是因為它與「增強記憶力」的關聯,但實際上,銀杏的潛在功效遠超出一般認知。從促進血液循環、提升腦部活性,到幫助緩解焦慮與耳鳴,銀杏早已是橫跨神經、血管與代謝調節的關鍵營養素之一。搭配正確的補充方式與使用時機,更能發揮銀杏對健康的實質幫助。
銀杏是什麼?從千年古樹走進現代保健的核心成分
銀杏是目前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樹種之一,歷史可追溯超過2億年。在中國與日本等地的傳統醫學中,銀杏葉被用於改善血液循環與腦部機能,現代科學研究也逐步驗證其保健潛力。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銀杏黃酮與萜內酯(如銀杏內酯A、B、C、bilobalide),這些成分可參與抗氧化、促進血流與神經保護等生理機制。
市售銀杏保健品通常使用標準化銀杏葉萃取物,有助確保成分穩定與效果一致。特別對於有記憶力下降、手腳冰冷、耳鳴等困擾的人來說,是一種值得關注的天然保健來源。
銀杏與心血管藥物有什麼不同?
市面上許多銀杏推薦產品主打「促進血液循環」,讓人不免聯想到心血管用藥。然而,銀杏的機轉與一般升壓藥或抗血小板藥物截然不同。它並非直接刺激血壓或心跳,而是透過抑制血小板聚集、改善微循環彈性、減少發炎與氧化壓力來提升血流品質。這些作用看似溫和,卻對於改善因循環不良引起的認知退化或四肢冰冷有明顯助益。
不過,這類「天然」成分仍可能與處方藥產生交互作用。特別是已經服用抗凝血劑(如阿斯匹靈、華法林)或服用降壓藥的族群,在開始補充銀杏前務必諮詢專業醫師,確保不會因重複作用導致出血風險或藥效干擾。即便是保健使用,也建議依建議劑量補充,避免自行加量,反而增加潛在風險。
銀杏的功效有哪些?不只是記憶力提升這麼簡單
銀杏的保健應用廣泛,尤其對於腦部健康與末梢循環障礙有實質幫助。以下為銀杏目前較具實證基礎的幾項功效方向:
銀杏功效一:增強記憶與專注力
銀杏中的活性成分能提升腦部血流與神經傳導效率,對於記憶力減退、注意力不集中或中高齡族群的輕度認知困難,有助於延緩退化與改善日常表現。多項研究指出,持續補充標準化銀杏萃取物對記憶功能有正向影響。
銀杏功效二:促進末梢血液循環
銀杏功效可幫助改善手腳冰冷、血液循環不良等症狀,其作用機制包括擴張血管與減少血小板聚集,對經常久坐或氣血循環較差的族群特別適合。
銀杏功效三:緩解耳鳴與頭暈困擾
部分臨床資料顯示,銀杏可能有助改善因血流不足引起的耳鳴與輕微眩暈症狀,特別是在中老年人族群中更常見其保健使用。
銀杏功效四:舒緩焦慮、提升穩定情緒
銀杏具有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潛力,可作為情緒壓力大的族群之輔助選擇。初步研究指出銀杏可輔助改善輕度焦慮與緊繃狀態,有助於整體心理平衡。
銀杏該怎麼吃?掌握劑量與時機效果才看得見
銀杏並非劑量越高越有效,反而需依照研究中驗證的劑量區間進行補充。市面上常見的銀杏保健品多採用標準化萃取配方,建議每日總攝取量落在 120~240毫克 為宜,並依個人狀況與產品建議使用。
- 建議攝取時間:餐後搭配溫水補充,有助吸收並減少胃部不適。
- 補充頻率:可依照產品建議分成每日1~2次補充,持續至少4~6週以上觀察效果。
- 複方設計也很關鍵:常見搭配如磷脂醯絲胺酸(PS)、維生素B群、鋅等,有助加強銀杏對腦部與循環的協同作用。
銀杏有哪些副作用?誰不適合補充?
雖然銀杏來自天然植物,但其活性成分具有明確生理作用,補充時仍需留意安全性:
- 可能出現的副作用:如輕微腸胃不適、頭暈、心悸、皮膚過敏等,通常發生率不高,但仍建議初期補充時觀察自身反應。
- 與藥物交互作用:銀杏可能影響血液凝固功能,若正服用抗凝血藥物(如華法林)或抗血小板藥物,應避免同時使用。
- 特殊族群慎用:孕婦、哺乳期婦女、青少年或有出血性疾病史者,補充前應先諮詢醫師。
長輩才需要吃銀杏?這些人也能受益
說到銀杏,許多人會聯想到記憶退化或中老年保健,實際上,它的效益早已不侷限於高齡族群。在長時間用腦、壓力沉重、作息紊亂的生活節奏下,青壯年也常出現情緒緊繃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末梢循環不佳等問題,這些都與銀杏的功能高度相關。
例如在備考、長時間開會、資訊過載的工作場景中,銀杏能透過提升神經傳導與腦部血流,協助維持專注與清晰度。同時,對於容易情緒起伏、夜間難以放鬆入眠的人而言,銀杏溫和的神經保護作用也能提供支持。辦公室久坐族群若有手腳冰冷、體感血液循環差等現象,也可以將銀杏作為日常輔助營養素之一。
銀杏適合哪些人補充?這幾類族群可優先考慮
銀杏雖非每個人都需要,但以下幾類族群從日常使用回饋與研究觀察來看,較能從中獲益:
容易忘東忘西的中高齡族群
隨年齡增長,腦部血流與神經傳導效率可能下降,銀杏有助延緩認知退化現象。
手腳冰冷、循環不佳者
若經常有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困擾,銀杏可輔助改善血流與微血管功能。
工作繁忙、情緒緊繃的人
銀杏的抗氧化與神經保護特性,有助於提升情緒穩定性與大腦抗壓力。
有耳鳴、輕度眩暈現象者
部分研究支持銀杏可改善與血流相關的耳鳴或暈眩症狀。
銀杏可以搭配哪些保健成分一起吃?
為了發揮更完整的循環與神經支持效果,銀杏常與以下幾種成分共同搭配使用:
搭配成分 | 功能說明 |
---|---|
磷脂醯絲胺酸(PS) | 維持神經細胞膜結構,有助於記憶力與認知功能提升,與銀杏作用互補。 |
維生素B群 | 支援神經傳導與能量代謝,特別是B6有助神經安定,有利銀杏作用發揮。 |
鋅與鎂 | 協助調節神經訊號、穩定情緒,也參與抗氧化與神經修復過程。 |
DHA(魚油) | 為神經細胞重要結構成分,與銀杏合用有助腦部循環與記憶維持雙重支持。 |
選擇複方產品時,可根據個人需求,評估是否需要補充這些輔助成分以達加乘效果。
市售銀杏產品推薦怎麼挑?
銀杏的保健效果與其有效成分含量密切相關,但市面上許多產品僅以「銀杏」為名,實際卻缺乏足量的標準化萃取物。為了確保補充後能產生預期效果,銀杏推薦從以下三方面挑選產品:
- 確認原料是否為標準化銀杏葉萃取物:最常見的科學研究用原料為 EGb 761®(德國Dr. Willmar Schwabe公司),具備 24% 銀杏黃酮、6% 萜內酯的固定比例,有研究支持安全性與穩定性。
- 查看每顆含量與每日總劑量:若單顆僅含60mg、每日建議只吃一顆,可能無法達到研究所需的活性濃度。建議選擇每日劑量達120~240mg的配方。
- 產品有無檢驗報告與清楚標示來源:包含重金屬、農藥殘留、微生物檢測,以及原料供應商資訊,都是篩選安心產品的依據。
挑選得當的銀杏產品,才能真正發揮支持記憶力、循環與神經保健的效益。
銀杏吃多久才有效?補充時間與觀察重點一次看
銀杏功效屬於漸進型,效果非立竿見影,需經過一段穩定補充期後逐漸產生感受。根據目前文獻統計與臨床觀察,大多數人需補充4~12週才能明顯體會其在認知功能、血流改善或耳鳴舒緩方面的效益。
- 若以提升記憶力與專注力為目標,通常需穩定補充8週以上才能感受到神經傳導的變化。
- 有末梢循環不良或耳鳴困擾者,建議至少補充12週並建立每日補充習慣,效果較為穩定。
- 搭配生活型態管理(如睡眠充足、避免過度刺激)與其他輔助成分(如PS或B群),能更有效放大銀杏的保健作用。
看更多
你需要吃B群嗎?B群功效、什麼時候吃?專家詳解B群挑選方式
吃納豆可以降膽固醇?一次看懂納豆功效、劑量與補充建議
參考文獻
-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s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
- Modulation of cognitive performance following single doses of 120 mg Ginkgo biloba extract administered to healthy young volunteers
- Effect of Ginkgo biloba on fluidity of blood and peripheral microcirculation in volunteers